她用獨特的風格與魅力,
成為了搖滾史上最偉大的女歌手之一。
搖滾女皇
在歐美的搖滾樂壇上,
可以稱之為傳奇的男歌手,
可以說是數不勝數。
比如英年早逝的涅槃樂隊主唱
科特·柯本。
70年代英國華麗搖滾的宗師
大衛·鮑伊。
當然,還有將
詩歌民謠與搖滾融為一體,
引領美國搖滾樂
走向新時代的鮑勃 · 迪倫。
由於上個世紀的搖滾樂
大多風格黑暗,頹廢,
具有強烈的反叛精神,
所以女性搖滾歌手卻並不多見。
更不要說能夠在搖滾史上
留下姓名的女歌手了。
但是,偏偏有這樣一位女性,
卻能夠用她獨特的風格與魅力,
被錄入搖滾名人堂,
並成為了搖滾史上最偉大的女歌手之一。
她的音樂影響了性手槍,R.E.M等搖滾巨星,
同時,她還是一名出色的詩人,畫家。
她與她的精神伴侶,
美國前衛攝影師羅伯特·梅普爾索普的
愛情故事也感動了全世界音樂愛好者。
她就是被稱為「朋克教母」的帕蒂·史密斯。
或許你一時半會兒無法想起她是誰,
但你一定知道
2016年的那場諾貝爾文學獎。
獲獎的鮑勃·迪倫並未親自去領獎,
而是邀請了另一位歌手前去代領,
並在現場演唱鮑勃的經典曲目《暴雨將至》。
而這位歌手,就是帕蒂·史密斯。
在演唱的過程中,帕蒂一度中斷了表演,後來又示意管弦樂團重新開始。事後她發表聲明告訴大家,她實在是太緊張了,並不是因為現場的氣氛,而是作為迪倫的摯友也是曾經的偶像,能夠代替他演唱這樣一首經典曲目,實在太難以平復心情了。
………
之後,這場表演被媒體稱為
「一位搖滾傳奇向另一位傳奇的致敬。」
現場的小花絮卻看哭了許多觀眾。
在帕蒂的身上,
實在有太多太多的傳奇故事了。
她雌雄難辨的神秘外表下,
有一顆感性,溫柔中又帶著叛逆的心,
加上她驚人的才氣,
人們很難不被她所吸引。
1946年,帕蒂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,
自小,她便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。
比起和同齡人玩耍,
學習母親所教的祈禱文,
她更喜歡獨自看書,思考,
甚至自己創作簡短的文章。
童年時期的帕蒂
………
一直到青年時期,
帕蒂都沉浸在文學與繪畫的世界中,
她的家庭並不算富裕,
但她總是會抓住每一個
能夠學習與閱讀的機會。
「我一下子被書迷住了,我渴望把書讀個遍。我那股言辭的小小湍流,消散在一種不斷擴展和漸漸模糊的複雜感覺之中。那是我走進想像力之光的入口。」
這是那時的帕蒂對於文學的態度,而這樣一種情愫也一直貫穿於她的整個人生。
成年後的帕蒂開始逐漸愛上了搖滾樂。
她攢錢買來迪倫,甲殼蟲
還有滾石樂隊的唱片,
在房間裡反覆地聽反覆地回味。
在那樣一段時光里,
她邊打工邊念書,
還經歷了一場糟糕的感情,
並意外懷上那個男孩的孩子。
對方那時也只有17歲,
並不能承擔責任。
即使是美國,在那樣一個年代,
未婚先孕也是極為不良的表現。
帕蒂不敢告訴父母和學校,
只能默默忍受痛苦與孤獨,
她心疼肚子裡的小生命,
不願意打胎,
而是獨自把孩子生下,
經人送給一個沒有孩子的夫婦。
為了追尋自己的藝術夢,1967年,
20歲的帕蒂從師範學院退學,
隻身來到紐約。
那一年的紐約也註定不平凡,
波普藝術家安迪·沃霍爾門下的搖滾樂隊
地下絲絨處女作正式發行;
大門樂隊等一批後來的搖滾巨星,
也相繼出版了第一張專輯。
搖滾樂在那一年有了飛速的發展。
初到紐約,帕蒂過得並不如意。
她一度窮得只能睡在中央公園。
現實讓帕蒂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殘酷性。
於是她四處求職,最終留在一家
歷史悠久的書店裡打工。
在工作之餘,她便利用書店的資源
瘋狂地看書,學習,
渴望吸收到更多的知識。
上天總是眷顧堅持夢想的人。
也是在那一年,帕蒂在布魯克林
遇到了那個她一生中最重要的男人,
羅伯特·梅普爾索普。
「我們交付了彼此的孤獨,
又用信任填補了它。」
帕蒂是這樣形容兩人的感情的。
羅伯特亦是一個特立獨行,
才華橫溢並且嚮往藝術的人。
或許是上天的指引,
兩人成為了精神與生活中的伴侶,
一生都相互影響,相互扶持,
一直到羅伯特因病離世。
年輕時的羅伯特與帕蒂
………
那時的羅伯特是一名不入流的裝置藝術家,